中暑首先是体内气和津液被消化过快导致阴阳调节失衡,引起中暑。在预防上就要做好津液的补充,气的补充,防止消耗过多。
津液是中医术语,与现在所认识到津液有所区别,现在大众习惯上把所有水液都笼统的称之为津液。而在中医里津液是有区分的,不可以笼统称呼,例如,伤津与伤液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代表着病情的轻与重、浅与深。
因此津液是两种成分,中医将人体里的水分有两种,清稀的流动性好的液体称之为津,浓稠的混浊的粘滑的液体统称为液。津分布于体表、肌肉缝隙、某些腺体里、血管、及部分部分器官组织里。液主要分布于关节腔、骨里、脑髓、淋巴组织里。例如口水属于津,酸梅汤生津止渴,就是靠这个津来起作用。将津液分阴阳,津属阳、液属阴,当中暑后,先伤津后伤液。当感冒后,先流清鼻涕后流浓鼻涕,病情先由阳变阴,由表入里,此时如果精神好表示病邪将通过身体大小便的功能排出,病情将愈;如果精神不好表示病情陷入身体里加重病情。
津可以保护身体湿润,维持身体体温,而液保证各器官组织正常工作,要是这些液少了人体机能就如同机器没有润滑油,变得不灵便了,记忆力衰退,关节不灵活等。
气是推动身体津液血液及各种水液运行的能量。气少了,供养身体的营养物质就不能运行到需要的组织器官那里,产生虚性疾病。身体虚弱必定是先气虚后血虚。
中暑,是最容易导致气与津液丢失的病。在预防上就是重点防止气与津液丢失过多,同时注意及时补充。
户外预防:户外太阳炙热,危险系数高,户外作业更需要谨慎防暑。 1、带草帽(最理想的,比运动帽好多了) 2、穿浅色长袖衬衣(短袖容易太阳灼伤),宽松的衣裤 3、备足水分,每次小口饮用,不是为了节约,而是这样解渴防暑效果更好。 4、口含参片(生晒参或西洋参) 5、工作劳累后,乘凉时,食用水果不能多吃、拼命吃,必须缓慢吃,才不会导致水饮内停(其表现就是越喝越渴),预防水果:推荐荔枝、芒果、榴莲、白蜜瓜、西瓜、黄瓜、樱桃、凉薯!
室内预防: 暑季里,室内温度也相应升高,即使遮光也有中暑可能,例如学校教师,公交车上,有空调的办公室(进出空调房,冷热交替,导致散热不完全稽留体内形成中暑)。开风扇,以中等风速为最佳,大风反而加快津液流失。饮水少量多服;室内忌时大量冷饮,尤其空调房内,反而需要喝适量的温水或茶水。着衣宽松凉快即可,少穿牛仔布料的衣物,尤其是裤子(成人下腹病多因此而成,郁热熏蒸,炎症常现)。 夜间预防: 夜间也要预防中暑,确实有点匪夷所思,城市环境钢筋水泥,即使太阳入睡,地表温度依然炙热,人行路上仍旧会被炙热之气熏蒸,体弱者易发生中暑,不明就理着多以为久病复发,或者劳累过度,或者着凉感冒所致。因此夜间乘凉需要多留心,不可滞留水泥路面上过久。 老人预防: 年老体衰,阳气衰退,阴血也会跟着衰退,其中暑的机率高,人群中成为了重点对象。根据老人生理特点预防上重在生津,喝酸梅汤、杨梅酒、自酿葡萄酒、人参白虎汤、清补凉甜品(内含党参沙参等),尽量减少户外运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时间内,有热炉之称的四大城市时间推移到下午6点,亲身体验确实热不可挡)。 成人预防: 成人身体强壮,预防关键就在于不要逞强好胜,心平气和的工作即可。运动员则多见烈日下锻炼,饮食上所有解暑美味皆可(身有疾者例外)。 小孩预防: 小孩的成长离不开太阳的普照,需要雨露与阳光,适当太阳底下奔跑,玩耍有助身体发育,提升抵抗力。在预防上讲究时间,避免中午12点至4点的太阳下进行户外日光浴。记得我小时候经常这个时间段在野外玩耍,当时无任何情况发生,也许是乡下野外与城里的区别所致。适当的食用少量水果,小孩在运动过程中,父母不要拿着水壶时刻到位关注,只需叮嘱口渴喝水,时间久忘记者,偶尔给予几口即可,不必喝多,需要提醒的是刚经过酷暑炎烤口干舌燥,马上吃冰冻水果反致腹泻。 食物预防: 绿豆汤(绿豆、薏米、莲子、陈皮(少许)、桂叶(少许)、山黄皮(少许)); 清补凉(沙参、党参、莲子、芡实、玉竹、薏米); 荷叶汤(荷叶、竹叶、麦冬、菊花、冰糖) 药物预防: 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滴丸、十滴水、仁丹、风油精、保济丸。 正气水与正气滴丸是一样的,不同剂型而已。 十滴水味道辛辣(成分:樟脑、干姜、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桉油等),从成分上判断,用于防治痱 子实为下品,容易导致皮肤问题刺激过度。 正气水和保济丸两者可以代替使用(腹泻,腹痛,困乏都适合)。 仁丹适合使用与暑天途晕车,坐车疲劳,恶心呕吐。 风油精用于擦拭穴位:太阳穴,眉心,肚脐,心口,腋窝,掌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