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应急知识核心宣传内容
一、公共卫生类
1、什么叫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 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 性的疾病。
2、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 常见有流行性感冒、麻疹、
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
3、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是什么?主要为病人或隐性感染 者。
4、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主要经飞沫传播,也
可通过直接密切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5、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什么?应采用综合性预防措
施,主要包括:
(1)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搞好家庭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勤洗手;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
(5)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提高
自身抗病能力。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6)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
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7)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
防止传染他人;
(8)不要自行购买和服用某些药品,不要滥用抗生素;
(9)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一般人群可在医生的指导 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接种。
6、什么叫消化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病人的
排泄物(如呕吐物、粪便等)传播的,是属于病从口入的疾病。
7、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有哪些?细菌性痢疾、脊髓灰质炎
(即小儿麻痹症)、伤寒、副伤寒、霍乱、副霍乱、阿米巴痢疾、 各种肠道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细菌性食物 中毒以及各种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绦虫病、蛲虫病、姜片 虫病)等。
8、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是什么?
(1)隔离病人和疑似患者直到无传染性为止;
(2)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生
吃瓜果要洗烫;
9、发生放射性事故时,应该怎样做?
(1)不要在事发地逗留,不要在事发地抽烟;
(2)尽快离开事故现场,建议公众呆在家里关闭门窗或离
开事发现场到放射性烟雾上风向躲避。
二、院前急救类
1、发达国家都有全国统一的急救电话号码。我国统一
的呼救电话号码是“120”。“120”是 24 小时服务的,只要
是在医院外发生急危重症,随时可以打“120”要救护车。我市 所属的救护车服务的重点对象是日常急救、急危重症和灾害事 故。
2、为了使病人及时得到救治和运送拨打 120 急救电话注意 事项。
(1)确定对方是否需要医疗救护。
(2)在电话中讲清病人所在的详细地址。
(3)报告患者的姓名及性别、年龄、电话号码(最好留下 两个电话号码千万不要占线),一旦救护人员找不到病人时,可 与呼救人联系。
(4)说清病人的主要病情。诸如昏迷、呕血或高处坠落伤
等。
(5)若是成批伤员或中毒病人,必须报告事故缘由,比如 楼房倒塌、火车出轨、毒气泄漏、食物中毒等,并报告罹患人员 的大致数目,以便 120 调集救护车辆、报告政府部门及通知接诊 医院做好集中接诊的准备。
(6)挂断 120 电话后会有急救车上工作人员与之联系约定
候车地点等。
(7)准备好随病人带走的药品、医保卡、就诊卡、衣物等
必需品。当然不要忘了尽可能带足医疗费用。
(8)疏通搬运病人的过道。
(9)选择去哪个医院有三个原则。一是就近、二是就急、
三是就能力。但首先是“就近”的原则,因为对于需抢救的病人
而言,争取时间尤为重要!
三、自救类
1、家庭应该如何进行防灾应急准备?
(1)了解本地市或家庭周围可能发生的灾害;
(2)了解各种灾害事件的基本知识;
(3)制定逃生计划,准备逃生物品,开展逃生演练。
2、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
在室内:
(1)地震发生时,应迅速跑向屋外;来不及时可躲在桌下、
床下或坚固家具旁,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2)身体尽量蜷曲缩小,双手抱头。
在室外:
(1)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
(2)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电线及化学、
煤气等化工厂所。
3、地震发生时自救要点是什么?
(1)坚定求生意志,尽量清除压在身上的重物,注意保存 体力,不要长时间大声呼叫,可采用敲击铁管、墙壁等方式与外 界沟通,听到救援者靠近时再呼救;
(2)尽量向有光、通风的地方移动;
(3)一时无法被解救时,尽可能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尘、
防烟;
(4)地震中如果长时间断水断粮,可以保存自己的尿液解
渴。
4、家庭失火自救要点是什么?
(1)发现初起火灾,应立即呼救,拨打 119,同时迅速采
取措施灭火;
(2)如果高楼失火,不可以乘坐电梯撤离;
(3)无路可逃时,靠近窗户或阳台呼救;
(4)高楼失火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向下跑。
5、洪水中逃生要点是什么?
(1)如被洪水围困,可到屋顶、树上等高处避难,将木料
或木质家具捆扎成救生木筏使用、施放求救信号,等待援救。
(2)观察周围建筑与交通,避难所一般应选择在距家最近、
地势较高、交通较为方便处躲避;
(3)不能攀爬电线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