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
一、龋齿的病因
细菌(30%): 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致龋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另一种是革兰氏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目前公认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它还包括放线菌属,乳杆菌等。 口腔环境(30%): 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涎液。 (1)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既与菌斑基质的形成有关,也是菌斑中细菌的主要能源,细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代谢产生酸,并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所产的有机酸有利于产酸和耐酸菌的生长,也有利于牙体硬组织的脱矿,多糖能促进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积聚,并在外源性糖缺乏时,提供能量来源,因此,碳水化合物是龋病发生的物质基础。 (2)涎液在正常情况下,涎液有以下几种作用:1.机械清洗作用:减少细菌的积聚。2.抑菌作用:直接抑菌或抑制菌斑在牙面的附着。3.抗酸作用:由所含重碳酸盐类等物质起中和作用。4.抗溶作用:通过所含钙,磷,氟等增强牙齿抗酸能力,减少溶解度。涎液的量和质发生变化时,均可影响龋患率,临床可见,口干症或有涎液分泌的患者龋患率明显增加,颌面部放射治疗患者可因涎腺被破坏而有多个牙龋;另一方面,当涎液中乳酸量增加,或重碳酸盐含量减少时,也有利于龋的发生。
宿主(25%): 牙齿是龋病过程中的靶器官,牙齿的形态,矿化程度和组织结构与龋病发生有直接关系,如牙齿的窝沟处和矿化不良的牙较易患龋,而矿化程度较好,组织内含氟量适当的牙抗龋力较强;另方面,牙齿的结构与机体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在发育中,不仅影响到牙齿的发育和结构,而且对涎液的流量,流速及其组成也有很大影响,因而也是龋病发生中的重要环节。 时间(5%): 龋病的发生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初期龋到临床形成龋洞一般需1.5至2年,因此即使致龋细菌,适宜的环境和易感宿主同时存在,龋病也不会立即发生,只有上述三个因素同时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才可能产生龋坏,所以时间因素在龋病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龋齿的症状
1.龋病好发部位 龋病的好发部位与食物是否容易滞留有密切关系,牙齿表面一些不易得到清洁,细菌,食物残屑易于滞留的场所,菌斑积聚较多,容易导致龋病的发生,这些部位就是龋病好发部位,包括:窝沟,邻接面和牙颈部。 牙齿的窝沟是牙齿发育和矿化过程中遗留的一种缺陷,也是龋病的首要发病部位,牙齿的邻接面是仅次于窝沟的龋病好发部位,一般因邻面接触面磨损或牙间乳头萎缩导致食物嵌塞所致,牙颈部是釉质与牙本质的交界部位,即利于滞留食物和细菌,也是牙体组织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釉质与牙骨质未接触,牙本质直接外露时更容易发生龋坏。 2.龋病的好发牙齿 由于不同牙齿解剖形态和生长部位的特点,龋病在各牙的发生率出存在着差别,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龋病的牙位分布是左右侧基本对称,下颌多于上颌,后牙多于前牙,下颌前牙患龋率最低。 3.龋坏程度 临床上可见龋齿有色,形,质的变化,而以质变为主,色,形变化是质变的结果,随着病程的发展,病变由釉进入牙本质,组织不断被破坏,崩解而逐渐形成龋洞,临床上常根据龋坏程度分为浅,中,深龋三个阶段,各自表现如下,
浅龋:亦称釉质龋,龋坏局限于釉质,初期于平滑面表现为脱矿所致的白垩色斑块,以后因着色而呈黄褐色,窝沟处则呈浸墨状弥散,一般无明显龋洞,仅探诊时有粗糙感,后期可出现局限于釉质的浅洞,无自觉症状,探诊也无反应。 中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浅层,临床检查有明显龋洞,可有探痛,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和食物嵌入等)可出现疼痛反应,当刺激源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无自发性痛。 深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深层,一般表现为大而深的龋洞,或入口小而深层有较为广泛的破坏,对外界刺激反应较中龋为重,但刺激源去除后,仍可立即止痛,无自发性痛。 龋坏在X线片上呈黑色透射区,对难以确诊者(如邻面龋),可借助X线片协助诊断。 4.龋坏的病变类型 (1)慢性龋 龋病一般均进展缓慢,尤其是成人,多数为慢性,因病程较长,质地较干而软龋较少,此类患者有较长的修复过程,通常洞底均有硬化牙本质层。 (2)急性龋 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孕妇或健康状况不佳者,疗程短而进展快,软龋较多,质地松软,着色也浅,呈浅黄或白垩色,易被挖除,洞底缺乏硬化牙本质层。 (3)静止性龋 由于局部致龋因素被消除,导致龋坏进展非常缓慢或完全停止,称静止性龋。
(4)继发性龋 多见于龋病治疗过程中龋坏组织未去净化或修复体边缘不密合,形成裂隙以致再次发生龋坏。
三、龋齿的检查
一、口腔检查: 龋病易发生于牙体不易自洁的滞留区,特别是磨牙合面的沟隙或牙列的拥挤嵌塞食物处。其龋坏深度分三种。 1)浅龋:病变仅局限于牙釉质或牙骨质,局部可见白色或灰黑色的龋斑。无自觉症状,探查时可卡住探针尖端,探针滑过病变部位有粗糙感,探之无痛苦。 2)中龋:病变较深,累及牙本质浅层,局部变黑,可有温度或化学性激发痛,探之有明显龋洞且敏感。 3)深龋:病变深及牙本质深层而接近牙髓腔,遇食物嵌塞或冷热酸甜等刺激均产生疼痛,局部多见黑洞。探针可探查洞底在牙本质深层,探之极敏感或疼痛,无自发痛史。
四、治疗方案 1.保守疗法 (1)化学疗法 用化学药物处理龋损.使病变终止或消除的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①恒牙早期釉质龋、尚未形成龋洞者;②乳前牙邻面浅龋及乳牙骀面广泛性浅龋,1年内将替换者;③静止龋。常用的化学疗法的药物为氟化物(75%氟化钠甘油糊剂,8%氟化亚锡溶液.酸性磷酸氟化钠溶液,含氟凝胶及含氟涂料),硝酸银(10%硝酸银和氨硝酸银)。
(2)再矿化疗法 用人工的方法使已经脱矿、变软的釉质发生再矿化,恢复硬度,使早期釉质龋终止或消除的方法称再矿化治疗。主要用于光滑面早期釉质龋和龋易感者的防龋。再矿化液主要由钙、磷和氟组成.应用方法主要为含漱法和局部涂擦法。 (3)窝沟封闭 用封闭剂使窝沟与口腔环境隔绝,阻止细菌、食物残擅及其酸性产物等进入窝沟,达到防龋的效果。主要用于窝沟可凝龋和无龋的深沟裂。窝淘封闭剂的主要成分为树脂--双酚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操作与复合树脂修复相同。
2.修复性治疗 除早期釉质龋可用保守方法治疗外,一般说来,龋病都要用修复的方法治疗,即用手术的方法去除龋坏的组织,制成一定的洞形,然后用适宜的修复材料修复缺损部分,恢复牙的形态和功能。 (1)窝洞预备:用牙体外科手术的方法去除龋坏组织,并按要求备成一定的形状的洞形,以容纳和支持修复材料。
龋齿的保健
五、护理: 1、应该加强宣传教育,使儿童从小养成口腔卫生习惯,学会合理刷牙方法。刷牙可以清除口腔中的大部细菌,减少菌斑形成。 2、应该注意儿童的饮食习惯,按时增加各种辅食,多吃粗糙、硬质和含纤维质的食物,对牙面有摩擦洁净的作用,减少食物残屑堆积。 3、应注意宣传使家长教育儿童养成少吃零食和糖果糕点的习惯,睡前不吃糖,注意儿童三餐的质得。 4、从幼儿就养成多吃蔬菜、水果和含钙、磷、维生素等多的食物。要尽可能吃些粗粮。要重视母乳喂养婴儿。 5、增强牙齿的抗龋性主要是通过氟化法(fluoridation)增加牙齿中的氟素,特别是改变釉质表面或表面的结构,增强其抗龋性。 6、多喝茶,茶中含有氟,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变成一种较为难溶于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给牙齿加上一个保护层,提高了牙齿防酸抗龋能力。
六、忌食 1)酸性食品 因酸性食物在口腔乳酸杆菌的作用下能产生更多的乳酸,而乳酸在已受到破坏的牙龋洞里进一步脱钙,使龋齿面积增大,病情进一步加重。所以应少食酸性食物黑色素瘤中药,且食后应刷牙清除齿缝龋洞内的食物残渣。这类食物有石榴、杨梅、酸枣、醋等。 2)坚硬粗糙食物 坚硬、粗糙的食物,如炒花生、炒蚕豆、炒黄豆、炒腰果、炒榧子和粗纤维蔬菜如芹菜、竹笋、毛笋、韭菜、蕹菜、生胡萝卜等以及经过油炸的食物如炸猪排、烤羊肉、油炸蚕豆等,这些食物需用力咀嚼,有时还会填嵌龋洞,加深龋洞,故应忌之。 3)过冷过热食物 龋齿患者的牙齿完整性多受到损坏,病牙较深的龋远程转移洞可与牙髓相通,牙髓的神经末梢显露出来,使它对凉热刺激的敏感明显增加,食用过冷过热的食物时,因刺激暴露的神经末梢,便会产生剧烈的疼痛。酒及兴奋饮料。 4)酒 含有酒精,能刺激神经系统,尤其是高浓度的烈性酒,对肝、胃肠道等消化系统均有害, 无益;兴奋性饮料如咖啡、可可等也有类同作用,而龋齿患者,尤其需要安静,故不能食用,发热、头痛患者尤不适宜。
5)低氟饮食 氟是正常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饮水中有一定古量的氟,有利于牙齿组织钙化和代谢,增强牙齿的抗酸性能和抗龋能力,可有效地防止龋病的发生或使龋病趋愈。反急性粒性白血病之,若进食含氟的饮食较少,或居住在饮水和食物中含氟量较低的地区,龋齿的发病率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将会大大增加。 6)甜腻之品 尤其是蔗糖,它的致龋作用最显著,使局部的硬组织发生坏死、脱矿,透明度改变,牙釉质变色,局部软化、疏松,形成龋洞。日久牙齿动摇,故忌食。甜腻食物亦有以上类同作用,对龋洞是一个直接刺激,又妨碍胃肠消化吸收,影响龋齿患者健康.故也忌食。 7)燥热药物 本病多由风热、胃火或虚火所致,故临床用药当忌用苍术、厚朴、附子、干姜、肉桂等燥热之品,以免伤阴助火,加重病情。 龋齿的人应该在饮食中要多吃富含维生素D、钙、维生素A的食物,如乳、肝、蛋、肉、鱼、豆腐、虾皮、菠萝、胡萝卜、红薯、青椒、山楂、橄榄、柿子、沙果等。含氟较多的食物有鱼、虾、海带、海蜇等。
七、龋齿的预防
1)预防龋病从孕期开始:发育良好的牙齿,才有坚实的抗龋基础。在提高牙齿抗龋力方面,首先要保障胎儿期身体发育和牙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孕期及时补充高蛋白质、钙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保证胎儿牙胚的正常发育。其次孕妇要特别注意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由于刚萌出的乳牙合面窝沟较窄、深,易隐藏细菌,是龋齿的好发部位。注意口腔卫生是预防龋病最关键的环节,应教育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饭后漱口、睡前不吃糖和零食等。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杨晓琼 3)防止牙列不齐有利于减少龋齿的发生:牙列不齐可使食物嵌塞或滞留,从而易发生龋坏,故要防止牙列不齐的发生,如替牙期应及时拔除滞留的乳牙及多生牙,修复缺失牙。 4)营养均衡,少吃甜食婴幼儿食物要多样化,以提供牙齿发育所需要的丰富营养物质,还要注意多咀嚼粗纤维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豆角、瘦肉等,咀嚼时这些食物中的纤维能摩擦牙面,去除牙面上附着的菌斑。 5)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早期发现龋齿,早期治疗,要求儿童每3~6个月进行1次口腔检查。 6)应用各种氟化物制品如含氟牙膏、糊剂、水剂等,有防龋作用。
7)实施窝沟封闭是一种切实有效的办法,能起到有效的防龋作用,可使龋齿发生率降低90%以上,让孩子免受蛀牙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