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自护知识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可引起身体多系统的损害。I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II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与高血糖有关的“三多一少”,指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多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一般不明显或仅有部分病患表现,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另一大类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糖尿病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皮肤感染、糖尿病足。
糖尿病的检查
糖尿病的检查采样一般是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检查项目包括如下: 1.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 3.尿酮体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可稳定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5.糖基化血清蛋白(GHb) 6.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 7.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8.免疫指标 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是1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 9.尿白蛋白排泄量,放免或酶联方法
糖尿病的诊断
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
糖尿病的保健 1、药物护理 (1)口服降糖药物护理: 1)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 2)通过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评价药物疗效。口服磺脲类药物应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 (2)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胰岛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过敏和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发生低血糖时,患者出现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应及时检测血糖,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或静脉推注50%葡萄糖。胰岛素过敏的表现以注射部位局部瘙痒、荨麻疹为主。为避免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改变而导致胰岛素吸收不良,应有计划地改换注射部位。 2、预防感染 (1)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2)预防皮肤损伤,防止伤口感染。 (3)预防糖尿病足关键是预防皮肤损伤和感染。 3、并发症的护理 (1)酮症酸中毒的护理:严格执行医嘱,确保液体和胰岛素的输入。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况,按医嘱留取血尿标本送检等。 (2)低血糖护理:当病人出现强烈饥饿感,伴软弱无力、恶心、心悸甚至意识障碍时,或于睡眠中突然觉醒伴皮肤潮湿多汗时,均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发生低血糖时,采取的措施包括:有条件应先做血糖测定,然后进食含糖食物,静脉推注50%葡萄糖和肌注胰高血糖素。 4、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餐。 1)热量标准对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者每日酌情增加5kcal/kg左右。 2)营养不良或低蛋白血症者,蛋白质为每日1.5~2.0g/kg,有肾脏功能损害者,蛋白质每日小于0.6g/kg。 3)最好是粗纤维含量较多的食品,如糙米、面、蔬菜等,因含粗纤维较多的饮食能增加胃肠道蠕动,促进排空,减少消化吸收,有利于控制高血糖。 4)合理安排膳食结构,蔬菜应选择含糖分较少的小白菜、大白菜、油菜、白萝卜、空心菜、芹菜等为主。水果如香蕉、西瓜、梨子等因含糖量较高,故不宜多食。 5)烹调宜用植物油。 (2)运动的护理 1)坚持长期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2)采取的锻炼形式应为有氧活动,如步行、骑自行车、健身操及家务劳动等。 3)活动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l5~30min为宜。此外,为避免活动时受伤,应注意活动时的环境。活动时最好随身携带甜点心及病情卡,以备急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