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本煎服法
煎药应当使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待煎药物应当先行浸泡,浸泡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
煎煮开始时的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5厘米为宜,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的应当酌量加水。
每剂药一般煎煮两次,将两煎药汁混合后再分装。
煎煮时间应当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和药物的功效确定。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20-30分钟;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煮15-20分钟;滋补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约40—60分钟。药剂第二煎的煎煮时间应当比第一煎的时间略缩短。
煎药过程中要搅拌药料2-3次。搅拌药料的用具应当以陶瓷、不锈钢、铜等材料制作的棍棒为宜,搅拌完一药料后应当清洗再搅拌下一药料。
煎药量应当根据儿童和成人分别确定。儿童每剂一般煎至100-300毫升,成人每剂一般煎至400-600毫升,一般每剂按两份等量分装,或遵医嘱。
凡注明有先煎、后下、另煎、烊化、包煎、煎汤代水等特殊要求的中药饮片,应当按照要求或医嘱操作。
先煎药应当煮沸10-15分钟后,再投入其它药料同煎(已先行浸泡)。
后下药应当在第一煎药料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10分钟。
另煎药应当切成小薄片,煎煮约2小时,取汁;另炖药应当切成薄片,放入有盖容器内加入冷水(一般为药量的10倍左右)隔水炖2-3小时,取汁。此类药物的原处方如系复方,则所煎(炖)得的药汁还应当与方中其它药料所煎得的药汁混匀后,再行分装。某些特殊药物可根据药性特点具体确定煎(炖)药时间(用水适量)。
溶化药(烊化)应当在其它药煎至预定量并去渣后,将其置于药液中,微火煎药,同时不断搅拌,待需溶化的药溶解即可。
包煎药应当装入包煎袋闭合后,再与其他药物同煎。
煎汤代水药应当将该类药物先煎15-25分钟后,去渣、过滤、取汁,再与方中其它药料同煎。
对于久煎、冲服、泡服等有其他特殊煎煮要求的药物,应当按相应的规范操作。
先煎药、后下药、另煎或另炖药、包煎药、煎汤代水药在煎煮前均应当先行浸泡,浸泡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
药料应当充分煎透,做到无糊状块、无白心、无硬心。
煎药时应当防止药液溢出、煎干或煮焦。煎干或煮焦者禁止药用。
内服药与外用药应当使用不同的标识区分。
煎煮好的药液应当装入经过清洗和消毒并符合盛放食品要求的容器内,严防污染。
常见中药的合理应用
中药是药,也有毒副作用:“是药三分毒”,这是从我国传统医药几千年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个基本认识。然而,近年来很多关于中药使用的宣传,尤其是用于保健目的的宣传,却在大肆渲染“中药无毒论”。这种宣传是明显错误的,容易误导患者和使消费者陷入中药毒性的漩涡当中,延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甚至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中药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尽管是天然物质,但它们发挥治疗作用是通过这些物质中的化学成分起作用的,进入人体后与西药一样都要经过肝肾等途径代谢,自然也就存在药物的毒性问题,会有副作用。所以,中成药说明书中会列出一些禁忌症和注意事项,以供临床参考。
中药的使用讲究辩证施治,合理组方,因人而异。传统中药理论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就是在综合分析中药疗效与毒性之间的平衡得出的结论:上品可常年服用,安全性高;下品又称虎狼之药,药性大,副作用也大,用量不宜过大,仅适合短时间使用。对一些单味中药的应用有“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另外,中医保健中所说的补药也是药,服用不当照样可引起严重后果,如人参、鹿茸、阿胶服用过量可致兴奋、头昏、血压升高、鼻出血、便秘等。
人参滥用综合征
人参虽好,盲目进补反而有害无益。过量服用人参会引起“人参滥用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伴神经过敏、失眠、皮疹和腹泻,甚至出现兴奋和不安定。对人参较敏感者大剂量服用,还会出现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出血,胃肠道及脑出血。
人参补气,无气虚症状者不宜乱服。如果误用或者乱用,反而导致闭气,出现胸闷、腹胀等症状。因此,在服用人参之前最好能先咨询医生。以下这些人群最好不要胡乱服用。
1、胸闷、腹胀者
这类人服用人参后,常使胸闷、腹胀等气滞症状加重。
2、发热者
感冒、炎症等发热病人服用人参后犹如火上加油,使病情加重。
3、体内有热毒者
身患疔疮疥痈或咽喉肿痛者,服用人参后会导致疮毒大发,经久不愈等严重后果。
4、红光满面者
临床发现,红光满面之人情绪往往兴奋,血压常常偏高,再服用人参会导致血压上升、头昏脑涨、失眠多梦等病症。
5、舌苔黄厚者
正常人的舌苔薄白而又显湿润,舌苔黄则表示消化不良或有炎症,此时服用人参会引起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等。
6、舌质紫暗者
中医学认为,舌质紫暗为气血瘀滞之象,如服用人参反而会使气血凝滞加重病情,出现“疼痛、烦躁不安、手足心发热”等症状。
7、大腹便便者
这类人服用人参后,常常食欲亢进,出现体重猛增、身重困顿、反应迟钝、头重脚轻等不良感觉。
8、身体健康者
身体健康者若多服、过服人参非但无益于健康,而且会招致疾病。尤其是婴幼儿、少年儿童、血气方刚的青壮年,更不可盲目服用人参。
阿胶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1.有些人在服用阿胶之后,会出现火气亢盛的表现,如鼻腔、口唇等部位出现许多热疮,或眼睛干涩、发红、眼眵增多,甚至出现喉咙干痛及大便秘结或大便带血等症状。产生上述症状的原因是服用了新鲜的阿胶所致。现存制作工艺的局限性,新制成的阿胶总带有一些火毒,因而进服新鲜阿胶会使人产生火气亢盛及各种中毒症状。从中医理论来看,刚制成的阿胶即新阿胶不宜服用,须将其置于阴干处放置三年以上,直至火毒自行消尽后,方可服用。
2.阿胶性滋腻,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的症状。脾胃为后天之本,如果脾胃功能受阻,再好的药物人体也无法消受。因此,服用阿胶,尤其是脾胃功能不足者,最好配以调理脾胃的药,这样能促进阿胶的消化吸收,效果自然倍增;
3.祖国医学认为,血虚的同时常伴有气虚的症候,主要表现为面色淡白无华、气短、少气懒言、疲倦乏力,容易出汗等。中医认为,气和血能相互滋生,即气能生血,血能养气,因此,补血的同时补气,才能事半功倍,可与黄芪、党参等补气药同用;
阿胶尤其适合贫血患者、肿瘤患者及肿瘤放化疗者、身体虚弱者、月经不调者、孕妇保胎安胎、久病体虚者、中老年女性、脑力劳动者等服用。很多人认为阿胶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作用,其实,滥用阿胶也会出现副作用,如引起消化不良、火气亢盛的症状。常言道:药疗不如食疗。平日多注意摄入富含蛋白质、铁、锌和维生素的食物,就能使气血充足。
【阿胶的使用禁忌】:
一、阿胶药用时一般用量为3~9克,宜饭前服用;具体用量要根据个体体质情况来定。
二、因为东阿阿胶性质比较平和,且药食两用,是适合细水长流长期服用的一种滋补品,《神农本草经》就有阿胶“久服轻身益气”的说法,因此,只要服用后没有明显不适感受,常年服用阿胶产品是一个很好的养生习惯。
三、注意服用阿胶时,感冒时不要服用,不要同同时喝茶水和赤萝卜;
四、女性月经期间服用如出现经量变化请停止服用或减量服用,根据变化情况决定是否服用。
五、药品性状改变时禁止服用;
六、孕妇、高血压、糖尿病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七、儿童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八、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服用本品前,请咨询医生。
【食用阿胶的注意事项】:脾胃虚弱者慎服。

服用鹿茸注意事项 《名医别录》等许多古代药物学专著,也都一致认为鹿茸为无毒性药物。据报道,鹿茸口服后,一般无严重的副作用,偶尔有胃肠道障碍、皮肤潮红、瘙痒感、月经周期延长、恶心等症状,个别有一过性心动过速。有人用鹿茸作动物实验,发现在致敏以后,再次静脉注射,不引起过敏性休克。因此说,鹿茸是一味良好的强壮滋补药。
虽然鹿茸不具毒性,但它是温热性药物,所以不能妄施滥投,而必须因人、因证而施。我国近代著名医学家曹炳章认为,鹿茸固然属补精填髓的补益佳品,但是,"服食不善,往往易发生吐血、衄血、尿血、目赤、头晕、中风昏厥等症。"这种说法,在于告诫进补者,应当辩证施补,合理用药,才能收效。否则,发生上述病症,实属难免。
一般来说,服用鹿茸应注意以下事项:
1. 外感疾病不宜服用 无论外感风寒,还是外感风热,大凡邪在肌表,必有恶寒、恶风、发热、头痛、肢节疼痛等症状,这时,切忌服用鹿茸。
2. 肾有虚火者不宜服用 临床见有干咳少痰、咯血、烦躁、唇赤舌绛、舌面光剥或干裂、津少口渴、两眼干涩昏花、午后潮热、两颧发红、盗汗,手足心热、脉象细数等症,均为肾阴不足,虚火旺盛所致,属于虚热证,若误用鹿茸等温补药,显然药不对证,必然造成助火劫阴,伤津耗液。轻者症情加剧,重者险证迭起。
3.内有实火者不宜服用 大凡出现高热烦渴、目赤肿痛、痰黄、吐血、衄血、尿血、热毒疔疮痈疽、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脉象弦数洪大者,均为内有实火所致。苦以鹿茸进补,只能是抱薪救火,适得其反。
4.有高血压、肝病者须慎服用 凡是高血压、肝炎及肝功能不全等病症,属于阴虚火旺或内有实火者,必须遵循医嘱,慎重服用,不可自行选用。
5.进补鹿茸及各种鹿茸制剂的禁忌 服用鹿茸时最好不要喝茶、吃萝卜,尽量不要服用含有莱菔子、谷芽、麦芽和山楂等中药,因其会不同程度地削弱鹿茸的药力。
常用中药与一些西药联用的结果
服用人参的同时,服用地高辛,会增加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引起心电图的改变。同时法华林,会其抗凝作用减弱,注意检测IRN,调整用量。使用胰岛素,增强胰岛素对糖代谢的影响,引起低血糖。
服用银杏叶,同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者麦角胺,可引起硬膜下血肿,与华法林或者阿司匹林同时服用,可引起自发性出血。与氢氯噻嗪利尿剂合用可引起血压升高。与曲唑酮合用可引起昏迷。
服用 丹参,同时服用法华林,引起凝血时间延长
服用当归,同时服用法华林,有出血倾向
服用川贝母,黄芩的同时,应用降糖药,因会减弱降糖药效果,使血糖升高
使用地榆,五倍子,诃子,虎杖时,会使维生素B,抗生素,含金属离子药物(钙,镁,铝)等药效降低。
使用甘草时,服用口服避孕药,可能会引起高血压,水肿,低血钾。使用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可使降糖效果减低。
药品与保健食品有什么区别? 怎样区别保健食品和药品?
保健食品与药品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保健食品没有确切的治疗作用,不能用作治疗疾病,只具有保健功能。区别保健品和药品最简单的办法是,当你买药时,一定要先在药品的包装盒上找到“批准文号”,药品的批准文号开头为“国药准字”,保健品的批准文号开头为“国食健字”或“x卫食健字(其中的x代表某个地区简称)”。
看病时应该告诉医生你的哪些问题?
很多病人就诊时不知道要告诉医生些什么。其实除了详细地将自己的发病经过告诉医师外,一定要讲明白三点:(1)你正在服用哪些药品,因为各种不同的药品同时服用有可能会产生有害反应。(2)你曾对哪些食物、药品和其他物质过敏,这样有利于医生对疾病的诊断,也会避免给你开出过敏的药物。(3)你以前是否患过其他疾病,如肝病,因为大部分药品都是通过肝脏代谢或排泄的,肝脏功能降低了,要随之调整服药的剂量,防止药品在体内蓄积,增加药品毒副作用。
如何看懂药品有效期?
所谓“有效期”是指药品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能保持质量的期限,通常药品标签上注明有效期的年月,就是指可使用到所标明月份的最后一天。如有效期为2008年11月,就是指有效期到2008年10月31日为止。也有的从药的生产日期算起,在标签上先打印批号:一般为6位,前两位表示年份中间两位表示月份最后两位表示日期,然后注明“有效期”以便按批号进行推算。如批号为081210有效期为一年,就表示有效期到2009年12月10日以前
为什么一定要按时按量服药?
有些患者吃药随便,认为多吃几次或少吃几次无所谓,其实这样做不但会影响药物的效果,而且还可能给人体带来损害。药品的用量直接关系到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而达到一定的浓度是药物发挥药效的必要条件。剂量太小,达不到治疗目的。剂量太大,不一定能增加相应的药物疗效,相反会加重药品的不良反应,甚至引起中毒。
为什么用药要按疗程服用?
不少对症治疗的药物如退热药、镇痛药等,只需给一次药就可奏效。但也有一些药物为了达到治疗目的,常常连续给药达一定次数和时间,这一过程叫做“疗程”。超疗程用药不但没必要还有可能发生药品不良反应;而缩短疗程用药则可能无法根治疾病。以抗菌药物为例,如果不按照疗程服药,过早停药的话,一些抵抗力强的细菌会潜伏下来,伺机再次危害人体。而且这种细菌往往对原来所用的抗菌药物耐药,不容易被杀死。
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怎么办?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应。
在现实生活中,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严格地讲,几乎所有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如果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首先要停止服用发生不良反应的可疑药品,并向医生咨询。如可疑症状确属药品不良反应,今后应慎重服用该种药品
为什么孩子不能随便吃父母的药?
儿童的体重没有达到成人水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善,肾、肝脏的解毒排毒功能也不健全,因此孩子用药具有特殊性。(1)首先,许多成年人可以使用的药物,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有影响。比如,喹诺酮类药物会影响青少年软骨发育影响身高,因此此类药物儿童禁用。(2)其次,青少年服药的剂量换算需要根据青少年的体重或体表面积,结合病情统筹考虑,不能随便估摸剂量服用。
家庭怎样储存药品?
家庭备药虽然品种少、数量少,但也应避免贮存时间过久和变质失效。一般来说,买回来的药品应该储存在干燥、清洁、避光、阴凉的地方。应该常检查药品有效期,超过效期的药品绝对不能再用。内服药与外用药要分开,成人的药和儿童的药应标示清楚
为什么混悬剂一定要摇匀再使用?
外用的难溶性混悬剂一定要摇匀再使用,如炉甘石洗剂,使用前一定要混匀,这样才能保证每次使用时药物的浓度是大致相当的,不会导致先用上层水层,后用下层沉淀成分,药物效果不平行的问题。
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滴眼液?
第一步:滴眼药水前要先洗手;第二步:头部尽量上仰,或平躺;第三步:用食指将下眼皮向下拉,或用食指和拇指捏住下眼皮向外拉。将眼药水嘴对准眼睛,挤出1滴眼药水;第四步:滴入药水后,闭上眼睛,以手指轻轻按压内眼角处(眼皮与鼻梁接触之处)的泪小管,保持2~3分钟。注意点眼药水时,要防止瓶嘴接触眼睛或睫毛,以免病菌混进眼药水中,更不要与他人共用一瓶眼药水
服药时间有哪些特殊要求?
除了常见的饭前(进餐前30-60min)和饭后(进餐后30-60min)服药的规定外,还有下列几种特殊的服药时间要求:(1) 睡前服。通常是指睡前15—30分钟服用,如:催眠药。(2)空腹服。通常指清晨空腹服用,如:驱虫药。 (3)餐中服,即药饭同服,如:降糖药。 (4) 必要时服。通常是指患者在一般情况下不用,而在症状发作时或有特殊用途时服用,如解热药、镇痛药等。
如何掌握中药的服药时间?
(1)空腹服:清晨胃、肠内无食物,此时药物可迅速进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故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驱虫药宜空腹服。(2)饭前服:饭前胃腑空虚,亦有利于药物迅速进入小肠消化吸收,故多数药特别是补虚药宜饭前服。(3)饭后服: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故消食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4)睡前服:如安神药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以利于安眠;涩精止遗药宜在临睡时服,以利于治疗梦遗滑精;缓下剂宜在睡前服,以利于翌日清晨排便
为什么服中药汤剂时不宜滥加糖?
有些病人在汤药中加糖服用,以冲淡苦味,其实这种做法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为(1)糖味甘而具有补虚作用,若所治病证为邪实之证,那就不但不利于驱邪,反而会加重病情。(2)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会与糖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3)糖可抑制某些退热药的疗效,干扰药液中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的吸收(4)糖能降解某些药物使汤液的疗效降低。(5)某些健胃的中药,是利用其苦味或其他异味来刺激消化腺的分泌而发挥疗效的,加糖后会消除这一作用。
如何减少中药汤剂的苦味?
中药汤剂虽有药味加减灵活、疗效迅速之特点,但许多汤剂却味苦难于下咽,有的甚至引发恶心或呕吐,使不少患者望而却步。医药工作者通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汤药温度在30℃~35℃时,味觉神经感觉不太灵敏,这时苦味会减弱,利于吞咽。因此,在喝有苦味的中药汤剂时,将药液温度控制在30℃~35℃之间为最佳。
怎样理解药品说明书上的“慎用”、“忌用”和“禁用”?
绝大多数的药品说明书上都印有“慎用”、“忌用”和“禁用”的事项,这三个词语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嘱咐的轻重程度却大不相同。
“慎用”提醒服药的人服用本药时要小心谨慎。就是在服用之后,要细心地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出现,如有就必须立即停止服用;如没有就可继续使用。所以,“慎用”是告诉你要留神,不是说不能使用。比如利他林对大脑有兴奋作用,高血压、癫痫病人应慎用。
“忌用”,比“慎用”进了一步,已达到不适宜使用或应避免使用的程度。标明“忌用”的药,说明其不良反应比较明确,发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很大,但人有个体差异而不能一概而论,故用“忌用”一词以示警告。比如患有白细胞减少症的人要忌用苯唑青霉素钠,因为该药可减少白细胞。
“禁用”,这是对用药的最严厉警告。禁用就是禁止使用。比如对青霉素有过敏反应的人,就要禁止使用青霉素类药物;青光眼病人绝对不能使用阿托品。
服药前后需要注意什么?
(1)服药之后不能马上睡。服完药马上就睡觉,特别是饮水量少的时候,往往会使药物粘在食管上而不易进入胃中。有些药物腐蚀性较强,在食道溶解后,会腐蚀食道粘膜,导致食道溃疡。
(2)服药之后不能马上运动。因为药物服用后一般需要30-60分钟才能被肠胃溶解吸收、发挥作用。
(3)服药前后少食水果。蔬菜和水果中含有一些化合物和生物酶,这些物质可以和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使药物作用发生改变。一些水果与抗生素相互反应,使抗生素的疗效大大下降。
(4)用药吃醋要坏事。服用某些药物时必须禁忌食醋。如服用红霉素、螺旋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时吃醋,会使这些抗生素在酸性条件下,容易在肾脏结晶,损坏肾小管。
(5)服药勿饮酒。酒中含有的酒精(乙醇),可与多种药物发生反应,会降低药效或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服药时一定不能用酒来送服药物,在服药前后也不能饮酒。
合理用药知识宣传--小心十种药品与食物有冲突
食物与食物之间也有不能混在一起同时吃的种类,药物也一样,而且有些药物在服用后不能同时与另外的饮品或食物一起服用如果稍微不注意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伤害。 阿司匹林与酒冲突。酒在体内先被氧化成乙醛,然后成为乙酸,而阿司匹林会妨碍乙醛氧化成乙酸,造成体内乙醛蓄积,加重发热和全身疼痛等症状,还容易引起肝损伤。 黄连素与茶冲突。茶水含有约10%的鞣质,在体内易被分解成鞣酸,而鞣酸会沉淀黄连素中的生物碱,降低其药效。因此,服用黄连素前后2小时内不能饮茶。 布洛芬与咖啡、可乐冲突。布洛芬(芬必得)对胃黏膜有刺激,咖啡中的咖啡因和可乐中的古柯碱则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布洛芬对胃黏膜的副作用,甚至诱发胃出血、胃穿孔。 抗生素与牛奶、果汁冲突。服用抗生素前后2小时不要饮用牛奶或果汁,因为牛奶会降低抗生素活性,使药效无法充分发挥;而果汁(尤其是新鲜果汁)富含的果酸会加速抗生素溶解,不仅降低药效,还可能增加毒副作用。 钙片与菠菜冲突。菠菜含有大量草酸钾,进入体内后电解的草酸根离子会沉淀钙离子,妨碍人体吸收钙,还容易生成草酸钙结石。服钙片前后2小时内不要进食菠菜,或将菠菜先煮一下再食用。 抗过敏药与奶酪、肉制品冲突。服用抗过敏药期间忌食奶酪、肉制品等富含组氨酸的食物。因为组氨酸在体内会转化为组织胺,而抗过敏药抑制组织胺分解,造成组织胺蓄积,诱发头晕、头痛、心慌等不适症状。 止泻药与牛奶冲突。服止泻药不能饮用牛奶,因为牛奶不仅降低止泻药的药效,其含有的乳糖还容易加重腹泻。 利尿剂与香蕉、橘子冲突。服利尿剂期间,钾会在血液中滞留,如果食用富含钾的香蕉、橘子,体内钾蓄积过量,易诱发心脏、血压方面的并发症。 维生素C与虾冲突。服用维生素C前后2小时内不能吃虾,因为虾中的铜会氧化维生素C,使其失去药效。虾中的五价砷易与维生素C发生反应,生成具有毒性的“三价砷”。 降压药与西柚汁冲突。服降压药时不能饮用西柚汁,因为西柚汁的柚皮素会影响肝脏细胞色素酶的功能,而这细胞色素酶和降压药的代谢有关,容易造成血液中药物浓度过高,增加副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