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肝炎日”肝炎防治知识
2015年7月28日是第5个“世界肝炎日”宣传主题为“抗击肝炎、预防先行--疫苗接种好,铸就健康路”。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人出现黄疸。病毒性肝炎隐性感染率较高,无症状感染者比较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卫生部将乙型肝炎列为全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需到正规医院检查,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根据医生的建议,每6-12个月定期检查。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慢性乙肝和丙肝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清除病毒,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因此,患者遵从医嘱和主动配合治疗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患者可详细了解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疗程和疗效、所需费用,以及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减轻的方法,积极配合。相反自行停药可能会引起病毒耐药、反弹或复发。
3、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人群应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国家,鼓励有条件者,到医疗机构检查自身乙肝感染状况。疑似乙肝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建议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乙肝感染者的配偶、性伴、家庭成员亦应进行相关检测,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 丙肝病毒感染后多无临床症状,建议有输血史、创伤性治疗、共用注射器、多性伴、器官移植者、HIV感染者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检测。通过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70%的丙肝患者可以实现治愈。丙肝主动检测,规范治疗,预后良好。
5、甲型肝炎的治疗 甲型肝炎属于自限性传染病,通常预后良好,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要根据病情给予适当休息、合理的营养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即可迅速恢复健康。少数肝衰竭患者,则应采取综合治疗,加强支持治疗,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必要时实行肝移植。
三、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甲、乙肝预防疫苗首选,国家实施初生儿童免费政策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甲肝疫苗效果肯定,可有效预防儿童、青少年甲肝发病与流行。减毒活疫苗接种对象为18月以上的婴幼儿、儿童以及成人,接种1次。甲肝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对18月龄儿童给予免费接种甲肝疫苗。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戊肝疫苗已经研制成功。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